文|凝妈悟语
科技馆是公认的遛娃好去处,孩子玩得开心,还能激发对科学的好奇。
看着展厅里那些专注研究、认真提问的孩子,真正把科技馆当成了探索的课堂——这曾是我对大儿子的完美期待。
曾经带大儿子逛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济南、新加坡多个城市的科技馆,也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:他总是能聚焦到一个知识点,琢磨其中的原理,再从书本上对应相关知识,并在动手实践中深入探究。
但是,当把育儿观察和过去经验复制到小儿子身上时,带孩子去了5次科技馆,却感觉深深无力。
孩子的关注点不在科学知识上,而是在“好玩有趣”上。
早些年去过中国科技馆、潍坊科技馆,当时年龄尚小,对他也没有什么学习要求,只要能喜欢、玩得开心就很好了。
展开剩余89%现在8岁了,就想着他能成熟一些,在玩的同时能有所收获。
那天带他去了山东省科技馆,逛了一天结束后,满怀期待地问他:印象最深的是什么?
他说:是交通工具,放上我的头像,可以坐飞机、摩托车、火车,太好玩啦,我想把所有的都坐一遍。
又问他第二、第三、第四是什么?
他说:第二是食堂吃饭、第三是儿童展厅捉迷藏、第四是挖掘机,但是没排上队,我又不喜欢了。
我有些失望:你光想着玩和吃呀?
他连忙解释:不是呀,星球、火山、石块我也很喜欢呀!
我暗想,可别安慰我了!
看到这些的时候都是一扫而过,没有停下来研究过。真正令他驻足的都是些能激发他找到好玩点子的地方。
他仿佛有种能力,能把任何严肃的科学装置,瞬间变成取悦自己的游乐项目。
在他眼里,科技馆就是一个超大、超酷的游乐场!
孩子把科技馆当成游乐场,就知道“瞎玩”1、改变实际功能
在垃圾分类展区,有4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,需要把相应颜色的小球投进垃圾桶中,区分厨余垃圾、不可回收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可回收垃圾。
可孩子把垃圾桶看作篮球筐,投球成了投篮,投得很起劲,总是为命中几个球而欢欣雀跃。
投球的时候才不会顾及颜色分类呢!捡到哪个球算哪个球,在他心里,能投中才是最重要的。
让他去学打篮球,说不喜欢,野路子投球倒挺欢。
2、“转转乐”大闯关
一个演示摩擦力和离心力的转台,放上圆环会滚动、甩出。
但孩子才不管什么科学原理,只顾兴奋地把圆环扔上去,看它转圈、甩飞,再扔、再看,乐此不疲。
后来,我示范了正确玩法:像转陀螺一样让圆环在转台上竖立旋转。
这下更有“戏剧性”了!
他立刻将目标升级为“让圆环站起来”,和周围的小朋友比试,看谁转的时间最长不被甩出,把这当成最高级的闯关任务,一遍遍尝试,沉浸其中。
当我试图讲解原理的时候,孩子才充耳不闻,“转起来”的快乐压倒一切。
3、尖叫探险
山东科技馆、济南科技馆的倾斜小屋,只不过是一个有着倾斜地面的小房子而已,看上去没有任何吸引力,但是孩子们感觉那简直是天堂乐园。
坡度并不大,他们却极度夸张地尖叫着扑向另一边,或者滑倒,或者呈卧倒姿势。
一群孩子笑着、叫着、跑着,好不热闹。一会儿,竟然将追逐游戏延伸到了室外。
一次又一次,总也玩不够。
我实在不理解:就这么跑有什么可乐的呢?能学到啥?但他们的快乐就是如此纯粹简单。
3、设计游戏规则
济南科技馆的小球悬浮装置,演示的是伯努利原理。
气流冲击着小球,不让球落下来,小球一旦跳出气流,周围的空气就会把它推回气流中。因为周围的空气速度小,压力大,气流里的空气速度大,压力小。孩子玩着玩着开始设计游戏规则:
轮流放置不同颜色的球,看谁“飞”得更高。
当仪器停止的时候,有些球掉出去,就算淘汰,再换一个新球。
如此反复,玩了不下半小时。
他在玩的时候,嘟囔着:比赛开始,蓝球结束战斗,红球继续战斗。
我告诉他“这是伯努利原理,气流在推动小球上升......”,他很不耐烦,才不肯听。
那一刻我意识到,他不喜欢问为什么,只想通过亲身实的践去、观察和摸索,去发现乐趣,而不是被动接受抽象解释。他的学习方式和别的孩子不同。
科技馆里的隐形收获不过,要完全否定孩子去科技馆的意义,也过于武断。
在济南科技馆,孩子对小球王国和VR体验分外着迷,上午没玩够,下午接着返场。
社交的喜悦、合作的兴奋:
假期的科技馆孩子扎堆,他不仅体会到了尖叫玩闹的快乐,也体验到了和同龄伙伴协作的快乐。
孩子们都喜欢效仿,看一个孩子在做什么,另一个孩子、更多孩子就会加入。
孩子们一起捡球,把球放进管道入口,看着球在管道中滚动,到达终点。
玩着玩着,他们又开始分工合作,有的捡球、有的投球,形成小小“流水线”,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。
到了大圆球开放的时间,小球从高处哗啦啦落下来,孩子们蜂拥而上!
有的伸出双手、有的撑开袋子,有的兜起衣服,尽可能多的接住小球,就像等着颗粒归仓的“小农夫”。
然后,再捡起散落的小球,放入管道,等待着下一轮的丰收。
周而复始,孩子竟从不厌倦。
潜移默化的学习:
除了小球在管道中的滚动、下落,还有个彩带精灵,都是孩子乐于探索的宝藏玩法。
把彩色丝巾放进入口,看丝巾在管道里像蛇一样灵活穿梭,接住丝巾,再放,再看,再接......
其实,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娱乐!
强烈的视觉刺激、探索因果关系的渴望、体验掌控感、理解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则、满足空间的好奇心和秩序感,以及在完全环境中获得的适度兴奋,都是他们学习和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。
成长的勇气:
孩子第一次体验VR的时候,戴上眼镜后,他紧张得一动不动。
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,我牵着他的手引导,他才慢慢放松了戒备,跟随指引寻找物品。
体验到了VR的乐趣后,他强烈建议再次体验。
第二次玩的时候,他俨然就是熟练工。走路轻快、手上有动作,还自言自语沉浸剧情,全程体验了游戏的快乐。
从陌生胆怯到自信投入,这份面对新事物的成长,清晰可见。
写在最后:
当我带孩子在科技馆参观的时候,发现孩子不喜欢问为什么,也不听我的讲解,我很失望,认为孩子只是把科技馆当成游乐场。
但是,当我静下来,仔细回想他专注的时刻、自创的游戏规则、和伙伴协作的兴奋、面对挑战的克服,我又有些欣慰:
其实孩子也不是单纯的玩,只不过他的学习方式不是我所期待的,不是我固有认知里面的。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学习、发现和探索,在科技馆这个奇妙的空间里,悄然构建着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。去科技馆,是有意义的,有时间还要去——当然,是以他喜欢的方式。
发布于:山东省胜亿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