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去进口超市,我都会去观赏一会冷藏柜里水果的惊人价格。那种几百块一串的葡萄,哈密瓜,就这么定了一个惊悚的价格,随随便便放在外面。我总是很好奇,250一串的阳光玫瑰,和我25块买的,到底有什么不同呢?
好奇了很久,也没有下手买过。因为葡萄在我心中不值这个价,最多最多,一斤五十?那必须非常好吃,好吃到我尝第一口,整个童年的夏天能在脑子里穿梭而过。
有一天晚上,我爸蒸了一条黄鱼,味道不错,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,儿子已经左一筷右一筷吃完了。我问我爸,这个鱼贵吗?小孩抢先说:新鲜黄鱼要几百块一斤呢。不知道他哪里来的信息源。但是我们都不懂行,家里的黄鱼是最便宜那种,49块两条,我们还吃得有滋有味。
浙江人说,野生黄鱼要几千块一斤,产量极少,极其鲜美。但到底怎么个好吃法?我想象不出来,也没有那种憋足了劲要一尝为快的跃跃欲试。
我对吃喝一点都不讲究,乡下人的味蕾是很粗放的,小时候没吃过什么精心烹制的美食。长大了偶尔吃到好的,也挺开心,但没有占有欲。
艾文小学时候写作文,上来第一句话口气很大,说“我也算是尝遍天下美食的老饕了。”
展开剩余79%看到他这么写,我笑得眉开眼笑,怎么可能,你从小吃你爸和我爸做的菜长大,哪里够上饕餮的档次?
不过呢,前几天,我倒是理解了便宜与昂贵之间的价格战。
我有一对珍珠耳钉,是两年前去澳洲布里斯班买的。当时在店里看了半天,对这对14mm的澳白珍珠耳钉一见钟情,售价四千多澳币。买单时我有一种强烈的念头,这对耳钉,我母亲可以戴,我也可以戴,20年后我女儿还能戴。
买回来送给我母亲,她很高兴,第一次没说我乱买东西。但是因为怕丢,她一次没戴过,天天戴着她在网上买的便宜耳钉,一样大,一样闪,令我非常不屑。我母亲说:这么贵,丢了怎么办,还是便宜的好,丢了不心疼。
这之后,每逢重要场合,我都会跟我妈借借这对珍珠耳钉,戴上之后总觉得气势倍增,凭添光彩。
直到今年有一次出门没放好,在包里来回摸索好几次,总怀疑是不是掉了。回来跟我妈一样,在网上买了副一样尺寸的耳钉,只要40块。
肉眼能看出的差距极小,只是澳白这副摸在手里,有种沉甸甸的珠宝的感觉。假的轻得发飘,制作工艺极其马虎。
这其中的差别,就像前文提到的阳光玫瑰和黄鱼,差价十几倍,但口感的差别并没有这么大。40多人民币和4000多澳币,中间的距离也没有那么遥远。
没有尝过的人,完完全全可以说,不值得,再贵,不也是葡萄吗?首饰也是,珍珠而已,又不是黄金,何必买贵的?
想了半天,对普通人来说,可能是需要首饰带来的贵重感。它能让你在某些场合,信心十足,无所畏惧。
特别是我这个年纪的女性,只要戴上自己买的贵重首饰,就有一种权力和金钱握在手中的感觉,去名利场,不就是要这种穿金戴银的感觉嘛。
如果是假的,最怕别人打听的时候,自己先怯了场。真的珠宝,你可以轻而易举说出在哪里购买,有什么样的故事,为什么特别喜欢……这是一段正经的相遇故事,时间越久越有历史的沉淀,戴起来越发得心应手,仿佛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。
嗨,算了吧。
认真点讲,拥有两样之后,我才发现,真的假的没啥区别。莫泊桑的《项链》,说的是真的,这细微的差别,其实没多少人能看出来,更别提社交距离之外,谁知道啊?
只有没拥有的人,才会无数次幻想,如果是澳白的话,肯定更漂亮吧?
有个新闻,很有意思,记不记得去年某著名游泳运动员的前女友发声,说该运动员戴她送的名表,穿她买的名牌,竟然还是出轨云云。今年很多博主共同发声,说该前女友根本是个骗子,借钱抵押的名表是假表,名车是租车行借的,房产证是伪造的。
姐就是那么潇洒地,仿佛一个识破名利场的女骗子,把所有人骗得团团转。她只是善于包装,让人觉得那些百万名表必须是真的,这么大的老板,怎么可能买假货?
在行骗这方面,充分贯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。因为她深知,绝大部分人,其实都没怎么用过真货。昂贵是一种高攀不起的氛围感,奢侈是一种深层的自我陶醉。穷人的名牌包常被误以为是假货,有钱人的珍珠项链则百分百是真的。
因为这样的身份地位,怎么可能戴假货?
普通人则往往是真诚的,真的就是真的,假的就是假的,因为功力不够,也不想说谎。
但是,警惕那些喜欢口头制造昂贵和奢侈的人,更警惕他们忽然屈尊降贵,开口说:最近周转不开……
我的新书《生女有所归》已上线
成为母亲,曾经是一个必选项,现在成为一个选择题。
本书采取双女主模式,两个性格迥异、关系亲密的年轻知识女性,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生活,面对生孩子这件事上,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毛利,作家,电视剧《小夫妻》原著作者,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,代表作《生女有所归》《全职爸爸》《结婚练习生》等(点击作品名即可阅读)。
发布于:江苏省胜亿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